Search

最近在讀這本書,作家自述的口吻平易近人,一開始字裡行間偶爾會有一種thriller驚悚氛圍,「到底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最近在讀這本書,作家自述的口吻平易近人,一開始字裡行間偶爾會有一種thriller驚悚氛圍,「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呢?」即將要熟悉作家語感的同時,也帶著一種深怕它搖身一變,變成自己不喜歡的小說的擔憂,甚至懷疑這個自述的人,是作者、還是作者創造的作者呢?可能作者本人,其實是她描述的對象?這種讀書的心情根本就是一種戀愛前奏吧 ^^"

現在才快讀到一半而已,卻突然發現書中角色種種不合理、怪異卻又讓人十分熟悉的行徑,原來是一種創傷症候群吧,一種對於國家民族所經歷的巨大的顛沛流離、對慘絕人寰麻痺的無力感、乃至是一種現在人身上常見的,對於生活方式快速轉變、信賴感危機、導致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、長期習慣自我封閉下的悲傷。

於是一邊讀著,帶著絕對不想被作家擺弄的抗拒,開始在書中人身上找尋各式各樣自己熟悉的影子(請點播孫燕姿開始懂了),於是也敢放心推薦給大家,這本書很好看。

感謝編輯好友書逸塞了這本書給我,今天是他生日耶。那天他聊到,自己看完十二夜2還有另一個悲慘的紀錄片,心情震盪的同時也懷疑:真的有必要去接觸這些悲慘的故事嗎?我也沒有答案,我知道揭開傷疤的行為對觀看者/被觀看者都是震撼的,在不確定是加速復原還是死亡的狀況下,有時候我們會選擇假裝不知道吧,於是有時候,我們也變成那道長久的疤,巴著傷口不敢放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